其他
李希贵:疫情终将过去,但对教育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| 头条
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中国教育报 Author 李希贵
2020年,全世界最大规模的线上教育发生在中国,这不仅让我们暂时应对了疫情之下的教育教学活动,也让世人了解了中国教育里程碑式的跨越和惊人的动员力量。岁末年初,回顾波诡云谲而又跌宕起伏的一年,我们欣慰,却又不敢松懈;我们庆幸,却不会心安。
疫情终将过去,但对教育的挑战却刚刚开始。
从2020年开始露脸的挑战,不仅不会随着疫情的消失而消失,反而会在未来的几年里扑面而来,让我们无法回避,必须直面。
2020年,在所有的行业中,受冲击最大的是餐饮和旅游行业,但转型最大的是教育,是教师。许多行业因为疫情的原因而关门停业,但教育却是“停课不停学”,一夜之间,教学从一间教室,转移到数十个家庭,教师的无力感、无助感飙升。
像过去那样,让全班每一个学生,随时按照自己的眼神、手势、指令来调整自己的学习节奏,已经难以实现,像交响乐指挥家那样的气势,已经不复存在。似乎每一个学生都躲进了分声部的排练室,他们各吹各的号,各有各的调。一时间,乱了阵脚的是教师,找不到感觉的也是教师。
长期以来,我们在撬动教师专业成长方面,一直主张教师转型,从教某一个学科,到教学生学习某一个学科,这不仅是育人目标的扩展,更是教学方式的优化,也可以说,是从管理学生学习向领导学生学习的转变。这是一场巨大的教学革命,如果没有疫情,也许我们仍然是温水里的青蛙。
然而,在今天的校园里,每一位经历过“停课不停学”在线上教学的教师,都无法忘却曾经的无奈和挫折。网上热传的那张把自己的照片放在上网课的电脑对面的图片,足可以折射出师生在这场教学活动中的博弈。这一切都在告诉我们,线上不是搬到网上的线下,以传统的教的逻辑,已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。
管理学上经常被提及的一句话,似乎可以部分解读这种现象,即“让听到炮声的人指挥战斗”,事实上,这也隐含着对遥控指挥的不满。
今天的线上教学,是我们面对提前了的挑战而匆匆上马,属于不得已而为之。平心而论,遥控指挥还是当前大部分教师的教学常态,它所带来的问题和传统战场上带来的问题大同小异。给第一线赋能,才是一个指挥员的本分,包括如何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,提供有驱动力的学习任务,充足的资源包、工具箱和脚手架,及时的评估及反馈方式等。
需要说明的是,在线教育不等于在线学习。只有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习者,以他们自己的节奏、进度,方便地获取资源和支持,并可以及时地得到反馈的时候,才可以把传统的在线教育提升为和这个时代相协调的在线学习。
传统的学校教育,教师可以影响学生一生。而且,由于教师和学生朝夕相处,如影随形,在一些关键时刻和关键环节,甚至可以决定学生命运。
然而,疫情下的校园静悄悄,面对着空荡荡的教室,对空喊话,使我们既无力又心虚。在内心深处,我们已经隐隐地感受到了自身教育价值的残缺。尽管疫情之后又恢复了过去的常态,但是,未来线上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分工,必然波及我们与学生相处的方式。
近年来,不少国家开始将社会性与情感发展,纳入中小学教育的课程体系。人工智能时代,要求教育必须彰显“人之为人”的特性,那些可以被机器取代的技能,不再成为教育的重点。
如果我们不能始终主导着学生成长的链条,使得学生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培训机构和线上教育,就无法全方位、全程参与到学生的发展过程,那他们的社会性与情感发展就难以由我们把控方向。
在学生成长链条的每一个环节,我们在哪里?我们应该找准自己的位置而又有所作为。这是越来越严峻的挑战。
进行线上教学的教师尽管可调整的尺度很大,但毕竟还有大部分时间能像过去一样有机会与学生互动。而校长和其他教学辅助人员则完全不同,一场疫情竟剥夺了他们与学生见面的机会。
校长们经常说的一句话是,在学生的教育里,在学校里,校长不能缺席。如果有一天,线上学习真的成为学生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,校长如何才能真正不缺席?如果不缺席,校长的席位又在何处?校长将以什么样的方式,影响新一代的学生们?
疫情期间,教学辅助人员心绪有点复杂。从开始的休闲惬意,到后来的若有所失,直到最后的迷茫不安——当见不到服务对象的时候,该如何为他们服务?当学生和教师不再需要讲台和课桌椅时,又能给他们提供怎样的帮助?
2020年,教育教学与新冠肺炎疫情的遭遇战,使得教育面临的转型挑战提前。而且,由于敲响的警钟过于洪亮,已惊醒了太多的人。
近来,我们拜访了许多互联网和非互联网公司,竟大都在投巨资开启线上教育。2021年乃至未来的教育,不再是学校的独家孤岛。
在育人的生态里,学校还能不能成为学生成长链条上的主导者,让学生们朝着描绘的目标前行?教师又能否继续成为学生成长的导师,教会学生知识、情感、价值观与核心素养?这一切,都需要我们冷静以对,热情拥抱。